2019年初,農歷中國春節即將到來?;乜?018年全球海產行業波折與動蕩不斷,機遇和挑戰并存??偨Y2018年的行情后,讓我們拿出“水晶球”推斷預測2019年將給全球海產品行業帶來什么?以下是2019年全球海產即將發生的必然趨勢。
2019全球海產行業大趨勢
一、技術與創新——科技正在顛覆全球傳統海產貿易
進入千禧年以來養殖水、海產占比及重要性越來越大。從陸基再循環水產養殖系統(RAS)到收獲和加工方面的進步,再到區塊供應鏈可追溯性——技術正在推動整個供應鏈的創新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所有這些創新的結果是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可持續生產,充分利用了海洋資源更降低了運營成本。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在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中使用破壞性技術,盡管目前尚未廣泛應用,但有可能改變該行業的流程、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區塊鏈、傳感器和自動識別系統(AIS),未來幾年這三種技術可能會在重塑全球海鮮貿易方面發揮作用。
區塊鏈是一種從頭到尾跟蹤產品或服務相關的所有數據的分類賬,從海產品的起源或生產一直跟蹤到消費者。在區塊鏈中信息的保密穩定性加大了海鮮產品沿價值鏈的可追溯性,這將使更多的漁業、水產養殖場和魚類加工設施能夠滿足許多國家的原產國和植物衛生標準等進口要求。
傳感技術也已進入漁業和水產養殖業,2019年預計傳感器的使用將繼續增加。它們提供了幾年前無法想象的服務,如對公海捕魚的近實時跟蹤、與手工漁船的應急服務聯系,或在捕魚前檢查海浪高度的應用。
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是一種用于船舶避碰的自動跟蹤系統。雖然海上AIS系統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海上安全,但它也為海事當局提供了一種更好的方式來監測水上交通和活動,以及識別船只。
二、陸基海鮮供應趨勢明顯
談到技術和創新,目前沒有比陸地水產養殖更引人注目的例子了。去年到處都是關于正在建造或即將投入使用的陸基水產養殖場的新聞。從備受期待的佛羅里達大西洋藍寶石陸地鮭魚養殖場,到陸上蝦場,再到許多其他水上作業,使用RAS進行陸地養殖是2019年最熱門的趨勢。
當然要大范圍應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基礎已經奠定,資金正在涌入該行業,投資者押注于他們認為的水產養殖業的未來。
三、預防、治療魚類病蟲害問題備受關注
跨國公司和投資者正在投入資金和時間的另一個領域是魚類保健部門,它涵蓋了養殖三文魚和其他養殖魚類的疾病預防和治療。DNB銀行(DNB Bank)最近向投資者提交的一份報告認為,對于三文魚養殖投資者來說,魚的健康狀況應該比公司的財務狀況更為重要。
四、水產養殖繼續猛增
除了前文談到的陸基水產養殖,在世界各地,所有形式的海產養殖業都出現了爆炸式增長。這絕不是一種新趨勢,但它是全球海鮮供應鏈的一次重大調整,過去10年來,全球海鮮供應鏈的發展速度一直在加快。糧農組織預測,在短短12年內,全球海鮮產量將增長40%。
五、健康無污染、可持續的產品是全球消費者的需求
消費者對“清潔”食品的興趣持續增長,這意味著它們不含多余的化學物質,以可持續的方式進入市場,以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飼養或收獲,而且它們在整個供應鏈中都可追溯。這種趨勢通常與千禧年一代的需求有關,實際上跨越了所有的人口群體。
六、增值加工品精準定位服務消費者
通過更精確的加工來增加價值,這是整個海產品是一個常見的話題。增值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滿足了當今消費者的需求,他們正在尋找可以添加到食譜中的簡單蛋白質成分。一方面精準滿足消費者,另一方面供應商也可以從海產品原料中實現價值最大化。冰島海洋等組織正在大力推行充分利用每條魚的設想,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盈利方式是從加工到精加工的一些列增值產品輸出。
七、企業并購整合加速
政、經的多重影響不斷的左右著全球海產行業,在機遇和挫折并存的時代,產業兩極分化將進一步加劇,大企業規模增長的同時,一些傳統小企業將退出市場。2019年整合繼續席卷全球海產品行業,從趨勢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實現了跨國收購。加拿大的庫克(Cooke)收購萬切(Wanchese)和歐米茄蛋白(Omega Protein)等美國公司,以及中國聯想控股收購智利三文魚養殖企業Australis,這只是兩個例子,但還有更多的整合正在發生。
Australis 大西洋鮭養殖場
八、養殖飼料業迅猛發展
2019年大量資金將投入到開發魚類飼料里蛋白質替代來源的努力中。由于野生魚類的數量受到限制,無法將其收獲后加工成魚粉和魚油,嘉吉(Cargill)等公司正在開發利用植物的飼料。
昆蟲、藻類和其他替代成分取代了野生鳳尾魚和其他傳統飼料中的魚類。就在近期,法國連鎖超市(Auchan)在法國北部地區的52家門店推出了“昆蟲喂養”鱒魚系列。
九、氣候變化影響產業發展
氣候變化對海產品行業的影響正日益明顯。今年出現了一些關于魚類遷徙的不祥之兆,疾病和藻華等問題在未來幾年將成為越來越令人擔憂的問題。
在世界許多地方,過度捕撈已經耗盡了重要海洋生物的海洋資源。但《科學》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商業魚類向極地遷徙,并與一些突然被迫共享的敵對鄰國發生沖突,全球可能爆發潛在的海洋魚類戰爭。這可能導致魚類數量大幅減少,經濟衰退,在某些地區還會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而現在,全球有數百種物種正在向兩極遷徙,尋找更冷的水域,有時會移動數百英里。但國際規定的漁業規則以及相鄰國家間的協議更本跟不上這變化,因此認識到魚類資源的國際性質,并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而不是把它們分成多個分散的部分,這至關重要。
十、中國市場吸引力巨大
中國,這個亞洲大國正在以創紀錄的水平吸收全球海鮮。國際大型海鮮企業的新商業計劃幾乎都包括中國消費市場的“設計藍圖”。同時中國企業也積極投資國內海鮮產業,以及并購海外海產公司。
大環境下2019年中國海產市場將有何變化?
一、民眾海鮮消費崛起,進口海鮮穩步增長
2018年1-7月份,我國水(海)產品進出口總量519.11萬噸,同比減少1.64%,但是進出口總額203.80億美元,同比增加15.03%。受漁業資源保護工作力度加大、國內日常水產品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品質升級等方面因素影響,貿易順差43.46億美元,同比減少10.19億美元,進一步說明了中國水(海)產品進口遞增的趨勢。
中國漁業博覽會
二、消費趨于理性、健康、無污染及體驗是首選
中國深厚的飲食文化,消費者普遍喜歡海產品,尤其是各種大眾化的海產品。消費者開始向理性化方向發展,對于海產品的要求已不僅僅局限于海產品的表面,更要求快速、衛生、便利、安全以及精化、人性化的高品質服務。隨著人們工作、生活壓力的增大,消費者的空余可支配時間越來越少,消費者希望企業能通過多元化、專業化的經營形態并為其提供新鮮、營養、方便、美味的海產品。消費者對于品牌更易建立忠誠度。
三、互聯網+海產渠道繼續下沉,傳統行業面臨變革
現階段,80、90后已成為海鮮行業的消費主力。良好的文化教育及超前的消費視野,讓之前海鮮行業簡單粗暴的銷售模式已成為歷史。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海產流通的主要渠道,正處于由第二代向第三代批發市場過渡的階段,特別是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基本與國際同步,并向智慧農批轉型,構建基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流通大數據,開展供應鏈服務。
相對于傳統流通渠道,B2B模式借助互聯網實現高效鏈接,能有效消除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幫助從海產源頭到商家構建覆蓋全國市場的線上線下流通渠道,打造線上全球批發市場。
互聯網、物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海產品信息、數據、物流、配送、倉儲、冷鏈、質量安全溯源等為核心,從而構建起的基于進銷存+供應鏈管理+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管理+物流配送+倉儲服務的整合供應大生態是趨勢。
四、市場現范化、透明化趨勢明顯
海鮮行業的亂象第一來自于走私泛濫,其次為海鮮市場普遍的“宰客”現象,其三為電商與中小經銷商的貨源亂象。這可能不是食客們最關心的話題但確是最可能動搖整個行業根基。在消費主導行業的大背景下,國家層面與消費終端購買觀念的雙向推動拔除走私痼疾,行業整合集中度的提高將解決貨源亂象。另外全程冷鏈物流規范、普及化是未來海產能夠布局全國以及縱深的必要條件,大型海產企業在冷儲點布局下串聯冷鏈速運打通海產消費區域的界限。
五、企業做品牌、消費者認品牌
絕大多數水海產品實行的都是無品牌經營。所以,就目前海鮮經營店的現狀而言,品牌化是當務之急。建立或加盟品牌,可以提高客戶的忠誠度,提高知名度,還可以進行整體的營銷,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的反應。目前我國的海產品仍屬于供大于求的產品,擁有品牌可以使產品更加可靠,可以擁有完善的銷售網絡,也可以對行業更加了解和創造好的合作關系。
六、市場兩極分化明顯 去中間留特色
隨著行業的整合,未來海鮮行業兩級分化突顯。少數大型企業將占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多數中小企業所占份額不斷壓縮,通過創新與轉型,市場最終留下的是巨頭企業與富有產品、銷售、服務特色的小型貿易商。
大型企業在貨源集中、冷鏈速運、銷售布局全國的優勢下,串聯線上跨境電商平臺大大降低海鮮產品的成本,另外全國倉儲布局的同時配套特色體驗館旗艦店,打通海鮮消費地域界限。未來消費者無論在商超、檔口、酒店、網絡、體驗館消費的任何一件海鮮產品都可能來自于一家企業,另一方面大型企業業務領域不再局限于進口海產貿易端,其業務鏈條會向上下游延伸,隨著行業兩極分化消費者對產品的品牌認可與消費傾向也越來越趨同。
這些趨勢有的正在發生,有的即將發生,經歷了2018年的洗禮,或許悲觀者在為失敗找理由,但更多奮進者在為成功找方向。變革創新、品質服務,2019,我們來了!